背景 链接到标题

最近公司的存储系统要支持 RDMA 了,但是我连 RDMA 具体是啥还不清楚,今天花点时间来学习下相关知识。

在了解 RDMA 之前,需要先知道 DMA 是什么,所以会一点点说。

P.S. 本文部分内容截取自 《OSTEP》。

DMA 链接到标题

系统架构 链接到标题

先来看一个典型的系统架构,其中,CPU 通过某种内存总线(memory bus)或互连电缆连接到系统内存。图像或者其他高性能 I/O 设备通过常规的I/O 总线(I/O bus)连接到系统,在许多现代系统中会是 PCI 或它的衍生形式。最后,更下面是外围总(peripheral bus),比如 SCSI、SATA 或者 USB。它们将最慢的设备连接到系统,包括磁盘、鼠标及其他类似设备。

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分层架构?因为物理布局及造价成本。越快的总线长度越短,因此高性能的内存总线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接太多设备。另外,在工程上高性能总线的造价非常高。所以,系统的设计采用了这种分层的方式,这样可以让要求高性能的设备(比如显卡)离 CPU 更近一些,低性能的设备离 CPU 远一些。将磁盘和其他低速设备连到外围总线的好处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在外围总线上连接大量的设备。

标准设备 链接到标题

现在来看一个标准设备(不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它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备交互的制。从图 中,可以看到一个包含两部分重要组件的设备。 第一部分是向系统其他部分展现的硬件接口(interface)。同软件一样,硬件也需要一些接口,让系统软件来控它的操作。因此,所有设备都有自己的特定接口以及典型交互的协议。 第二部分是它的内部结构(internal structure)。这部分包含设备相关的特定实现,负责具体实现设备展示给系统的抽象接口。非常简单的设备通常用一个或几个芯片来实现它们的功能。更复杂的设备会包含简单的 CPU、一些通用内存、设备相关的特定芯片,来完成它们的工作。例如,现代 RAID 控制器通常包含成百上千行固件(firmware,即硬件设备中的软件),以实现其功能。

标准协议 链接到标题

在图 36.2 中,一个(简化的)设备接口包含 3 个寄存器:一个状态(status)寄存器,可以读取并查看设备的当前状态;一个命令(command)寄存器,用于通知设备执行某个具体任务;一个数据(data)寄存器,将数据传给设备或从设备接收数据。通过读写这些寄存器,操作系统可以控制设备的行为。

我们现在来描述操作系统与该设备的典型交互,以便让设备为它做某事。协议如下:

While (STATUS == BUSY)
; // wait until device is not busy
Write data to DATA register
Write command to COMMAND register
(Doing so starts the device and executes the command)
While (STATUS == BUSY)
; // wait until device is done with your request

该协议包含 4 步:

  1. 操作系统通过反复读取状态寄存器,等待设备进入可以接收命令的就绪状态。我们称之为轮询(polling)设备(基本上,就是问它正在做什么)。
  2. 操作系统下发数据到数据寄存器。例如,你可以想象如果这是一个磁盘,需要多次写入操作,将一个磁盘块(比如 4KB)传递给设备。如果主 CPU 参与数据移动(就像这个示例协议一样),我们就称之为编程的 I/O(programmed I/O,PIO)。
  3. 操作系统将命令写入命令寄存器;这样设备就知道数据已经准备好了,它应该开始执行命令。
  4. 操作系统再次通过不断轮询设备,等待并判断设备是否执行完成命令(有可能得到一个指示成功或失败的错误码)。

这个简单的协议好处是足够简单并且有效。但是难免会有一些低效和不方便。我们注意到这个协议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轮询过程比较低效,在等待设备执行完成命令时浪费大量 CPU 时间,如果此时操作系统可以切换执行下一个就绪进程,就可以大大提高 CPU 的利用率。

利用中断减少 CPU 开销 链接到标题

多年前,工程师们发明了我们目前已经很常见的中断(interrupt)来减少 CPU 开销。有了中断后,CPU 不再需要不断轮询设备,而是向设备发出一个请求,然后就可以让对应进程睡眠,切换执行其他任务。当设备完成了自身操作,会抛出一个硬件中断,引发 CPU 跳转执行操作系统预先定义好的中断服务例程(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ISR),或更为简单的中断处理程序(interrupt handler)。中断处理程序是一小段操作系统代码,它会结束之前的请求(比如从设备读取到了数据或者错误码)并且唤醒等待 I/O 的进程继续执行。因此,中断允许计算与 I/O 重叠(overlap),这是提高 CPU 利用率的关键。下面的时间线展示了这一点:

其中,进程 1 在 CPU 上运行一段时间(对应 CPU 那一行上重复的 1),然后发出一个读取数据的 I/O 请求给磁盘。如果没有中断,那么操作系统就会简单自旋,不断轮询设备状态,直到设备完成 I/O 操作(对应其中的 p)。当设备完成请求的操作后,进程 1 又可继续运行。

如果我们利用中断并允许重叠,操作系统就可以在等待磁盘操作时做其他事情:

在这个例子中,在磁盘处理进程 1 的请求时,操作系统在 CPU 上运行进程 2。磁盘处理完成后,触发一个中断,然后操作系统唤醒进程 1 继续运行。这样,在这段时间,无论CPU 还是磁盘都可以有效地利用。注意,使用中断并非总是最佳方案。假如有一个非常高性能的设备,它处理请求很快:通常在 CPU 第一次轮询时就可以返回结果。此时如果使用中断,反而会使系统变慢:切换到其他进程,处理中断,再切换回之前的进程代价不小。因此,如果设备非常快,那么最好的办法反而是轮询。如果设备比较慢,那么采用允许发生重叠的中断更好。如果设备的速度未知,或者时快时慢,可以考虑使用混合(hybrid)策略,先尝试轮询一小段时间,如果设备没有完成操作,此时再使用中断。这种两阶段(two-phased)的办法可以实现两种方法的好处。

另一个最好不要使用中断的场景是网络。网络端收到大量数据包,如果每一个包都发生一次中断,那么有可能导致操作系统发生活锁(livelock),即不断处理中断而无法处理用户层的请求。例如,假设一个 Web 服务器因为“点杠效应”而突然承受很重的负载。这种情况下,偶尔使用轮询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系统的行为,并允许 Web 服务器先服务一些用户请求,再回去检查网卡设备是否有更多数据包到达。另一个基于中断的优化就是合并(coalescing)。设备在抛出中断之前往往会等待一小段时间,在此期间,其他请求可能很快完成,因此多次中断可以合并为一次中断抛出,从而降低处理中断的代价。当然,等待太长会增加请求的延迟,这是系统中常见的折中。

利用 DMA 进行更高效的数据传送 链接到标题

标准协议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具体来说,如果使用编程的 I/O 将一大块数据传给设备,CPU 又会因为琐碎的任务而变得负载很重,浪费了时间和算力,本来更好是用于运行其他进程。下面的时间线展示了这个问题:

进程 1 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向磁盘写一些数据,所以它开始进行 I/O 操作,将数据从内存拷贝到磁盘(其中标示 c 的过程)。拷贝结束后,磁盘上的 I/O 操作开始执行,此时 CPU 才可以处理其他请求。

解决方案就是使用 DMA(Direct Memory Access)。DMA 引擎是系统中的一个特殊设备,它可以协调完成内存和设备间的数据传递,不需要 CPU 介入。DMA 工作过程如下。为了能够将数据传送给设备,操作系统会通过编程告诉 DMA 引擎数据在内存的位置,要拷贝的大小以及要拷贝到哪个设备。在此之后,操作系统就可以 处理其他请求了。当 DMA 的任务完成后,DMA 控制器会抛出一个中断来告诉操作系统自己已经完成数据传输。修改后的时间线如下:

从时间线中可以看到,数据的拷贝工作都是由 DMA 控制器来完成的。因为 CPU 在此时是空闲的,所以操作系统可以让它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此处调度进程 2 到 CPU 来运行。因此进程 2 在进程 1 再次运行之前可以使用更多的 CPU。

RDMA 链接到标题

基本概念 链接到标题

远程直接内存访问(英语: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是一种绕过远程主机操作系统内核访问其内存中数据的技术,由于不经过操作系统,不仅节省了大量CPU资源,同样也提高了系统吞吐量、降低了系统的网络通信延迟,尤其适合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集群中有广泛应用。在基于NVMe over Fabric的数据中心中,RDMA可以配合高性能的NVMe SSD构建高性能、低延迟的存储网络。

这类绕过操作系统内核的技术称为内核旁路(Kernel-Bypass)。Kernel-Bypass 框架/API 有:DPDK、ibverbs 。

优势 链接到标题

远程直接内存访问 在某些场景下类似于 DMA 低延迟 毫秒级别,无内核调用时间 零拷贝 无需拷贝 I/O buffers 硬件处理信息传输,节省 CPU

劣势 链接到标题

贵。我能想到的只有贵。 来自开发了大半年的 wenquan 同学总结: 编程,调优麻烦 与性能相关的点很多 对网络环境要求高 …

解决方案 链接到标题

InfiniBand 链接到标题

InfiniBand 是指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一个是 InfiniBand 网络的物理链接层协议,另一个是高级编程 API,名为 InfiniBand Verbs API。InfiniBand Verbs API 是一种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DMA)技术的实施。 InfiniBand 需要全套的网络设备才可以支持,成本高,性能好。

RoCE & iWARP 链接到标题

iWARP,以通过Internet协议网络进行有效的数据传输。由于iWARP 基于TCP 协议因此它对网络的要求不高,可以在各种环境中部署,成本低,性能也是最差的。 RoCE,基于融合以太网的RDMA(英语: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缩写RoCE)是一个网络协议,允许在一个以太网网络上使用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DMA)。RoCE有RoCE v1和RoCE v2两个版本。RoCE v1是一个以太网链路层协议,因此允许同一个以太网广播域中的任意两台主机间进行通信。RoCE v2是一个网络层协议,因而RoCE v2数据包可以被路由。虽然RoCE协议受益于融合以太网网络的特征,但该协议也可用于传统或非融合的以太网网络,成本中等,性能比 IB 略差。

参考链接 链接到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