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GitHub Actions?! 想说爱你不容易之记一次 Release CI 重构经验 - 晒太阳的猫

[[Github]] [[Actions]] 的一些经验总结:

  • 尽可能使用 Dockerfile
  • 将 Release 环节中的细节放在 Makefile 中
  • Action 模块解耦
  • 避免在 Actions 中 Shell 加入过多命令
  • 正确的配置 Variables 和 Secrets

“只要代码是开源的,那么就保证软件制品和构建过程同样是开源的;”,这一条感觉需要结合公司实际策略来看待和执行。


OpenDAL RangeReader 的奥妙 - Grep.ing

这篇博客的代码效果真不错,应该是使用了 Code Hike


用 LD_PRELOAD 写魔法程序 | 卡瓦邦噶!

花了一天排查无果,问了朋友,最后发现这个问题:Goroutines cause deadlocks after fork () when run in shared library #155383,而且开发人员的回复是:This is to be expected. It’s almost impossible for multithreaded Go runtime to handle arbitrary forks.
而 mtr 正好执行了 fork,所以这算是一个 Golang 的 runtime 问题——如果以 shared-lib 的方式运行,那么主程序是不能 fork 的,如果 fork,Go runtime 中的 goroutine 管理与多线程模型,fork 后线程状态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无法正常恢复,从而触发死锁。

之前好像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这个问题,估计自己去 debug 要抓瞎。


Open source all the way down: Upgrading our developer documentation

[[CloudFlare]] 的开发者文档从 [[Hugo]] 迁移到了 [[Astro]]。他们在 2021 年从 Gatsby 迁移到了 Hugo,带来了更快的开发流程、自定义组件、结构化的 changelog 管理以及性能优化。

现在迁移到 Astro 是为了:内容组织改进、扩展性、开发体验、JS/TS 支持、CSS 管理。Starlight 🌟 Build documentation sites with Astro 是其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Living in the future, by the numbers

2024 年相较于 2004 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计算速度比 20 年前快了 200,000 倍,RAM 大小增加了 16 倍到 750 倍,硬盘容量增长了 100 倍,SSD 处理能力提升了 10,000 倍, SSD 的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


Gist of Go: Context

1.21+ 版本中有了 context.WithCancelCause, context.WithTimeoutCause , 可以携带一些 cancel 的上下文。


Little Endian vs Big Endian | 卡瓦邦噶!

想到了一个同事之前很喜欢的一道面试题,判断大端序小端序。


containerd internals: Images

[[containerd]] internal 系列文章,这篇介绍了 Image 及 snapshotter。之前看过 OCI Image Spec 的话,感觉可以略过。


Cognitive load is what matters

中文版:cognitive-load/README.zh-cn.md at main · zakirullin/cognitive-load · GitHub

认知负荷指的不是任务本身的复杂度,而是与任务无关的 - 由信息的呈现方式导致。通常由与任务并无直接关联的因素引发,比如那些聪明人的 “骚操作”。并且这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将在下文着重关注这一类型的认知负荷。

反复阅读,给自己建了一个半年之后的 Todo,半年之后再读一次。


生活 链接到标题

2024年: 逐渐平静

厌倦了坐班的生活,向往 web 3 的自由。读了《Read Write Own》,学习了 WTF 的 Solidity 课程,以及其它平台关于 web 3 相关学习资料,最终,并没有找到 web 3 远程工作,但是对区块链技术,有了自己的认知:并非外界传闻的骗局,毕竟 USDT 在拉美、土耳其通涨严重的地区很流行,也能解决切实问题。几年前我曾经拒绝过两个区块链公司的 offer,拒绝的原因是觉得那是骗局,现在想想不免觉得可笑。只能说,一切因缘际会,皆因时机未到。依然看好 web 3 方向。


专栏:职场不用喝咖啡 - 求职之前关心啥?
专栏:职场不用喝咖啡 - 如何利人利己(1)
专栏:职场不用喝咖啡 - 如何利人利己(2)
专栏:职场不用喝咖啡 - 如何利人利己(3)

大部分时候,如果要主动跳槽,尽量往上选,不要平级甚至降级跳槽,哪怕薪资更高。 因为职场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环境,而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 你需要更客观的,不带评分色彩的去了解你共事的同事们,注意,这里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高低之分」,他们更像是「标签」,而不是「分数」。 你的上级是你最重要的职场「资源」,没有之一,是要利用的。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什么情况下应该帮,什么情况下应该拒绝?什么情况下要争,什么情况下要让? 边界分两种:该打破的边界,和该坚守的边界 该打破的边界:非本职工作类型的协作,如沟通,管理,流程,甚至办公室政治。 一定要坚守的边界,不能随便帮的,主要是这些场景:1. 需要明确责任归属的任务; 2. 专业性不足产生的困境。

不要让任何事情经过自己以后,居然没有任何进展。


TILs are junk food

TILs are great for the author. Yes, they are. Keeping a personal journal and reflecting on the things you’ve learned is a nice habit. But reading other people’s TILs is not nearly as useful. Quite the opposite, in fact.

完全认同。 TIL 主要用途是记录自己学到了某个技巧、知识。而这些 TIL 通常是零散的,作为读者没必要去读某个 TIL 合集。


橙子的2024 年终总结:追寻幸福

这也是我自己的感情观,如果说亲情的亲密关系是不可选择的,那么对于自己另一半的亲密关系是可以有选择的,经过之前的感情,我是对「不可能改变」这件事情很强烈的认同感,不仅是别人不能为你改变,我在很大程度上也不会为对方改变,改变真的很难。

说多少次都不嫌多:不要妄图改变什么,你连你妈都改变不了。


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在购买大多数东西时,都需要付款 2 次,第一次是为这个物品的商业价值付款,第二次是为使用这个物品时付出的精力价值付款。用读书来举例的话,第一次付款时 20 美元,第二次付款是 10 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如果没有第二次付款,那么第一次付款相当于扔钱。 在消费主义社会,人们不断的追求第一次付款,来得到即时满足,潜在留下了大量的第二次付款负债,因为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一些低价的事情上。


书影 链接到标题

《冬泳》,班宇。每次读东北作家的小说,都会瞬间回到小时候的状态,书里的每一句话,我都能够想象到邻居的东北口音,书中的“虚构”故事,我都能想象是我身边的故事,从小听长辈聊到的故事,都会有一些想家。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东三省可以统称东北人,因为大家的记忆是相同的。我想读一些关于哈尔滨的故事。

《生活大爆炸》,继续看第一季,谢尔顿之所以还能有人愿意和他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真诚。谢尔顿的家里有电视,朋友们可以一起吃饭看电视,电视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可以随便放些什么,是一个“稳定”的象征?(在看剧的时候,想到了本周听的一期播客,在大城市是否有漂泊感,是否有“根”了,不同的人对此的定义差别很大:有些人觉得自己有稳定住所,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结婚/成家了,有些人会觉得家里有电视,有些人觉得家里安装了有线电视。)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借钱和被借钱真的太难了,人情世故。要么伤感情,要么伤钱。
  • 徐汇的写字楼,就是要比后滩的洋气不少。
  • 看到群里有人问,去北京有什么推荐的吃的,我上一次去北京是 2021 年出差,对北京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
  • 上海的冬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