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AI Code Review: Should the Author Be The Reviewer?

Humans are bad at catching the types of bugs that AI introduces

之前有过很多次引入的错误很隐蔽的情况,然后靠着单测发现改正的情况。最近貌似没怎么遇到。


2025.04 云原生相关信息简报

Cloud Service: What Pope Francis Thought About AI - The New Stack

Antiqua et nova. No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 (28 January 2025)

同事整理的 4 月份云原生相关信息简报,与之前两期相比,这个月的信息量明显大了不少,完整阅读起来需要一些时间,关于教皇对 AI 的看法的文章,截取一些机翻挺有趣的:

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过度等同,有陷入功能主义视角的风险,在这种视角下,人的价值取决于他们能够完成的工作。然而,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拥有特定的技能、认知和技术成就或个人成功,而是取决于人固有的尊严,这种尊严根植于人是按照天主的形象创造的。

尽管使用了拟人化的语言,但没有任何人工智能应用能够真正体验到共情。情感不能被简化为面部表情或响应提示而生成的短语;它们反映了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如何与世界以及他或她自己的生活相关联,而身体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真正的共情需要倾听的能力,认识到他者不可化约的独特性,接纳他们的差异性,并理解他们沉默背后的含义。

人工智能目前正在取代一些曾经由人类完成的工作。如果人工智能被用来取代人类工人而不是补充他们,那么“极少数人以牺牲多数人的贫困为代价而获得不成比例的利益,存在着巨大的风险。”[126]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劳动在经济领域失去其价值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是技术官僚范式的逻辑结果:一个人类被效率奴役的世界,最终,人类的成本必须被削减。然而,人类生命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独立于其经济产出。尽管如此,教宗方济各解释说,“当前的模式似乎并不倾向于投资那些帮助行动迟缓、体弱或天赋较差的人在生活中找到机会的努力。”[127] 鉴于此,“我们不能允许像人工智能这样强大且不可或缺的工具来强化这种范式,相反,我们必须使人工智能成为抵御其扩张的堡垒。”[128]

既然工作是“今生意义的一部分,是成长、人类发展和个人成就的途径”,“目标不应该是技术进步日益取代人类工作,因为这对人类将是有害的”[132]——相反,它应该促进人类劳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应该辅助而不是取代人类的判断。同样,它绝不能贬低创造力或将工人贬低为仅仅是“机器中的齿轮”。因此,“尊重劳动者的尊严以及就业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经济福祉、对于工作保障和公正工资的重要性,在这些技术更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场所时,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高度优先事项。”[133]


No More BYOK - Amp

随着越来越多应用层面的功能特性追求差异,模型之间的差异会被放大,如果用户使用了非最佳的模型最终得到了较差的使用体验,会直接转换为应用的使用体验。如果反过来呢,应用对模型的要求越低,使用体验越好,大家对应用的体验也越好?这样的应用通常是简单专一的方向么?


生活 链接到标题

跑步一年多的一些总结和感想 - 张小凯的博客

看完感觉是厚积薄发的例子,从开始跑 5 公里的 7 分配到 5 分配,只用了 1 个月,羡慕。


日本旅游攻略:赴日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 Simon’s Blog

简单有效的[[日本]] [[攻略]]。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早上跑完步才发现,已经5月了,4月跑了 108.70 公里,5月继续。
  • 逛公园听到了一句“小男孩要有点阳刚之气”,em
  • 决策质量应基于过程而非结果: 行为科学家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决策的质量应取决于决策时的信息分析和逻辑过程,而非最终结果的成败。
  • 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东京旅行上,发现大家写的攻略非常详细,这时候就想反驳 AI 总结论,如果直接用 AI 总结,那么会漏掉很多细节,而且会少了很多对当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