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一次艰难的 cpython issue 排查过程,以及我学到了什么 · Issue #325 · yihong0618/gitblog

先放弃了,但还想着

  • 然后我就把问题先搁置了去忙别的
  • 但是跑步的过程中突然有了一点想法也许不是 3.13 only 的

那种一个 bug 有点想法但是又没解决的时候,很难做到强迫自己不去想。

Welcome to the Black Parade

看着非常舒爽的调试过程,这里记录一下:

  • 查看 CPU 使用情况: perf stat -p $(pidof python3.13-dbg) -- sleep 1
  • 查看系统调用情况: strace -fTttp $(pidof python3.13-dbg)
  • 函数调用栈采样: perf record -g -p $(pidof python3.13-dbg) -- sleep 1
  • 火焰图查看具体函数及耗时: perf report -g --stdio
  • 查找具体代码: perf annotate -l --stdio --symbol _PyEval_EvalFrameDefault

Introduction to SELinux - The GitHub Blog

聊胜于无吧,看似讲了很多,但是很多的概念又没有解释的很清楚。


Where’s the Shovelware? Why AI Coding Claims Don’t Add Up

作者通过分析来自 Statista、Verisign 和 SteamDB 等平台的数据图表,发现全球新软件发布量、移动应用发布量、新域名注册量以及 GitHub 上的新项目数量等指标,发现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而是保持平稳。

一个完整的产品和一些特定场景的“工具/脚本”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能节省一些时间已经是很不错了。


生活 链接到标题

我最喜欢的悖论 | 歌词经理

辛普森悖论。 在分组数据中出现的趋势,可能在合并后消失,甚至反转。

每当你得出一个数据结论时,都要问问自己:

  • 有没有可能我正处于辛普森悖论中?
  • 有没有一层数据没剥开,藏着另一种真相?

无论你拥有多少数据,问对问题才是关键
你可能出于好意做分析,但问错问题就会得出错误答案。


东北与我 - by 汉洋 MasterPa - 汉洋滔天 长春与入冬三件套 - by 汉洋 MasterPa - 汉洋滔天

直到多年后我才理解:《闯关东》对她们来说就是一部纪录片。从她们的祖辈那里继承的回忆和自己童年中经历的故事,就像是一片因为历史大山崩塌偶然形成的堰塞湖。

错误的回忆却告诉我这是一个网络兴起后发生的事情。缘木求鱼了五分钟,才修正了记忆。可见回忆并不靠谱。

那时候我上小学,刚开始萌发起对很多东西的意识。比如对于家乡朴素的自豪感,绿化率高就让我感觉很好。原来家乡和其他城市相比也有特长。我看到南湖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公园,感觉比自己的奖还开心:那可是我家对面的公园!虽然不知道具体与我何加焉。但我从小在里面溜达,肯定有点意义,只是此刻还不知道。
再后来,我陆续发现这些都是扯淡。南湖公园在很多数据里连中国前十都算不上;文化广场全国第二大这似乎就是那个大人随口说的。至于欧亚卖场,它不断飘乎在全国最大、亚洲最大、世界最大等各种修辞里,根本没人真的在乎它是第几大(不过确实大)。

很有感触,小时候也是全家一起看《闯关东》,印象中那时候是冬天,一起包冻饺子,我也是在那一年学会的包饺子,虽然这项技能现在只有春节的时候能施展个一两次。出门在外,总在想家乡有些什么,慢慢的发现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太少。


工作到了最最难的时候

这事儿还得从 2006 年说起,这一年用户体验设计公司 Humanized 的程序员兼设计师阿扎・拉斯金(Aza Raskin)发明了 “无限滚动” 技术,他的初衷是想把古早的网页下的 “下一页” 按钮去掉,但他却没有想到这个小小改动几乎改变了后来的一切。

我现在一到晚上,盲目地向上滑动拇指玩手机,就会想起阿扎・拉斯金。2019 年的时候,泰晤士报有他一篇报道,他在里面说:
“This is a profound moment in our species. We are losing control of the tools we made.”

广场时代,信息自由传播,随机,只有有好的内容,自然会有人关注到。
管道时代,人们需要变得“垂直”,越“垂直”越容易被贴“标签”,越能和更多人建立连接。


996 | Armin Ronacher’s Thoughts and Writings

More importantly, a successful company is not a sprint, it’s a marathon.

And this is when this is your own company! When you devote 72 hours a week to someone else’s startup, you need to really think about that arrangement a few times.


书影播客 链接到标题

《单口喜剧进阶指南》,王梓晗的书,这是一个妙人,她本人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高考状元、北大元培、相声社团、单口讲师(好像有不少演员是大学在相声社团,毕业从事单口这个路线,比如猫头鹰喜剧的史焱,德云社的阎鹤祥)。自己讲的不多,但是一直是笑果的培训师,给单口喜剧演员们进行培训,现在活跃的单口演员应该有大部分人都参加过她的培训。这本书建议读者是至少上过一次开放麦的人,但是不影响阅读,其中有一些技巧或者叙述逻辑和《喜剧这回事》是一致的,“非英雄”、”不放弃“、”获胜“。

《基本无害-Ep171 聊聊中亚旅行和人文街拍技巧》,这期讲了很多”斯坦“,听了半天感觉都听混淆了,其中的一些旅行经历还挺有趣的。

《基本无害-Ep172 张踩铃的多重身份和开放麦恐惧》,我还听喜欢张踩铃的短视频的,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趣事,随着她老公和孩子们越来越符合社会意义上的“正常”,她的短视频走向也是一个问题。

《二的三次方-vol:105 抄袭?撞梗?脱口秀需不需要真事儿?聊聊创作的二三事》,因为《脱口秀和他的朋友们》综艺上的kid 抄袭事件,最近有不少人在讨论这个事情,其中有一点,就是作为单口演员,你讲述的故事,是否必须是你自身经历的?段子中虚构的成分有多少是可以被接受的?比如这期播客中提到的房主任,有些段子是换了主语。
我觉得单口喜剧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因为喜剧本身,还因为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你可以讲述一个完全虚构的事情,在虚构故事的强冲突强猎奇带来的喜剧效果同时,但是这个虚构的事情带来的负面印象就是大家对你这个人是模糊的,是混乱的,你要承受这样一个虚构的负面影响。毕竟这是一个公众人物随时塌房的世代。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如果能重来,我一定选择天然能合法合规的工具栈,别管哪个法哪个规,能省一个是一个。
  • 家里有一个病人的话,气压都是低的。
  • 我可真是经常泼冷水啊。
  • 说的都是中国话,我却听不懂。
  • 发现 Prisma 的 Twitter 账号改了名字,从 Prisma 改为了 Prisma Postgres,这可真彻底啊,不禁担心起来之后的 ORM 维护质量了。
  • 看到了一个冷知识:口蘑全称:张家口蘑菇;基围虾:基地围场养殖虾;
  • 人啊,一变得脆弱,就容易迷信。